查看原文
其他

低碳水乡,智慧规划 ——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3-04-19

导读

2022年11月12-1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2)”成功举办。会议主题聚焦“低碳水乡,智慧规划”,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业内精英、政府管理者齐聚一堂就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关键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本文字数:4583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11月12日,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2)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了开幕式,国内外相关领域11位专家做主旨学术报告,共同就水网地区传统营建智慧与文脉传承、数字化规划技术与应用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入讨论。会议通过学会直播V站等同步直播,累计吸引数万人次在线参会学习。本次会议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性重点活动之一,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


演讲嘉宾合照


会议现场


01

致  辞


开幕式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段进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赵晓龙教授主持。


赵晓龙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段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段进院士表示,本次会议旨在从水网地区的传统发展中汲取智慧、传承文脉,探索城乡空间与水融合的规划与建设策略,必将对中国特色的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形成有益补充。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


石楠常务副理事长表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源泉,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水网地区,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与成就,蕴含着人水共生的智慧,也存在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问题。会议将持续贯彻落实二十大会议精神,提高城乡规划治理水平,推动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聚焦低碳水乡,智慧规划,搭建平台共谋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江苏省、苏州市是国家最具创新能力的地区,期待本次会议能推动规划行业创新思路,做真规划、做创新的规划、做有用的规划。


顾菊平

苏州科技大学校长,教授


顾菊平校长表示,城乡规划学学科和城乡规划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也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直稳居国内先进地位,此次盛会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开放交流的平台,也将为科学推进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02

主旨报告


11月12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勇教授主持。


王 勇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段进:江南水乡空间基因的传承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段进院士首先阐释了“空间基因”,通过对不同时期、规模、功能、环境城镇的田野调查、历史研究和案例实证,建构了“空间基因”的定义、作用和规律。其次,段进院士在江南水乡“空间基因”的研究基础上解读了水乡聚落文化要素,系统梳理和提取了水乡空间的聚落、街坊与建筑基因。最后,段进院士通过苏州博物馆、嘉兴木心美术馆、苏州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三个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江南水乡“空间基因”传承的规划理念,并分享了研究团队基于“空间基因”传承设计理念的水乡客厅设计实践。


周岚:重塑水乡江苏人居环境的亲水关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周岚厅长围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题,首先从江苏人口、经济、城镇等发展实际出发,阐述了江苏水环境治理历程以及持续的水环境治理行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其次,介绍了由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江苏倡议(2021)”。该倡议聚焦绿色低碳的生态动能、多元共享的社会功能、诗意美好的人文功能,已在南京、无锡、苏州等江苏多个城市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成效。最后,围绕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绿色、健康、人文”价值导向,介绍了由江苏省住房和建设厅等五个单位在国际论坛上共同发起的“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家园——江苏共识(2022)”,具体阐述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九项内容,并对创建更加绿色、健康、人文的未来家园提出了美好展望。


Шубенков Михаил Валерьевич:Natural sources of water supply and methods of their protection from anthropogenic impact

俄罗斯建筑工程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莫斯科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


Валерьевич教授首先阐释了国际环保举措效率不高和成效不显的原因,认为人们对可持续性的定义是维持“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舒适度之间的平衡”,而非解决自然环境的需要。之后,他从俄罗斯水体污染案例切入,针对城郊地区人口配额供应问题,提出运用营利性和竞争性经济的资本主义学说来解决水网地区的环境问题。最后,Валерьевич教授分析了当下贝加尔湖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人类活动外部干扰的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解决居民饮水供应问题的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现代制水方法,花费高额能源成本创造新水源;二是恢复和维持环境状态,关注生物能源技术,支持地球的自然循环和化学代谢,保护生物体多样性,为饮用水的在自然再生提供条件。


闫凤英:江南水乡典型县域的低碳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闫教授认为智慧系统的建设是区域低碳发展科学规划的基础和技术支撑,并提出实现区域低碳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她介绍了区域碳排放特征的识别方法以及碳排放分析框架,讲述了如何利用智慧技术与云服务平台架构将低碳研究成果应用于县域低碳发展数据与智慧规划的运行场景。最后,闫教授以江南水乡典型研究区域浙江长兴县为例,综合分析了长兴县碳排放现状特征,针对性提出长兴县控碳行动路径与减碳行动潜力评估建议。她认为,未来还可利用更先进的碳排放计量与评估工具探索规划要素与碳排放的关联机理,促进规划治理体系在新技术背景下的转型升级。


11月12日下午的主旨报告分别由苏州科技大学王雨村教授、吕飞教授主持。


王雨村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吕飞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


边兰春:从场所营造到场景创生----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复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边兰春教授从滨水空间的演进特征、滨水地区的文化景观、滨水环境的再生转型三个层面论述了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复兴。首先,边教授通过水系与聚落的基本认识、北京与苏州水系的特点比较、滨水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阐释了城市滨水空间的演进特征。其次,他从场所精神的发现、场所价值的失真和场所特征的构建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滨水地区的文化景观,并从场所营造和场所创生两个角度,分别对周庄和徐汇滨江的滨水环境再生转型进行分析。最后,边教授提出,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开拓水生态环境的低碳、韧性,开展智慧规划,也需要面对社会文化演进和技术进步,持续构建面向新生活、具有地域文化认同的场所营造和场景创生,实现美好人居的创造。


雷振东:流域与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雷振东教授首先阐述了生态脆弱区的范畴与基本概念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脆”要素——水,并按流域格局将我国生态脆弱区划分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黄河中上游、内陆河三类典型地区。其次,雷教授通过分析水、流域与三生空间的关系,阐述了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要素和结构性抓手,进而提出了构建“3大区、7亚区、24子区”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最后,雷教授总结了不同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强调要建立“能用、管用、好用”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体系。


Steffen Nijhuis:Designing future proof urban deltas  Dutch experience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教授


Nijhuis教授分享了关于未来城市三角洲规划的荷兰经验,他认为人居环境应当与水和谐共存,相关利益方共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由此提出结合洪水防御系统、兼顾空间质量与社会生态、体现跨学科包容性的方法,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Nijhuis教授认为,开发河流空间项目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系列横跨整个水系的子项目,进行适应性城市改造,以启动新的城市发展,创造新的自然。


张尚武:共同富裕  对江南水乡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


首先,张尚武教授指出城乡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地域差异,江南水乡的城乡形态特色与城镇化也面临巨变,并从人地关系、城乡关系、时空关系提出了城乡融合的路径。其次,张尚武教授指出城乡关系的变化是城乡分治和城乡竞争,并以上海的“三农”问题为例,阐述了江南水乡地区城乡关系演化与乡村地区的结构性转型。最后,他基于对江南水乡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考,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孙一民:城市韧性演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管治、空间策略与景观格局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孙一民教授提出了快速城市化下三角洲的适应性城市转型的综合性多尺度设计和规划方法,并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开展研究。此联合研究项目关注韧性三角洲视角的规划方式和管理手段,重点关注三角洲城市的动态演进以应对与日俱增的洪水风险。运用了开创性的区域管治方法,为创造韧性城市的空间战略提供选择,尤其通过整合城市规划和水系管理,研发多主体利益可视化平台。其次,他介绍了项目包含的三个工作包:一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动态变迁和韧性策略;二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城市规划设计多方参与研究;三是将设计原则和数字技术应用于湾区城市设计、规划和管治。最后,孙教授介绍了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琶洲中东区概念城市设计以及南沙灵山岛城市设计等案例。


Liz Sharp:The transition to sponge cities in the UK   the role of public engagement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Sharp教授分享了英国东海岸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全民参与机制的搭建,通过雨水收集管理,更好地发挥社区的规划参与权,进行基层治理创新,以应对气候变化语境下的城市洪涝灾害。她认为,绿⾊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提供相应的⽂化服务,增加绿⾊空间,同时应当满足一些⼈类利益的需要,以及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场所,增添健康的环境。Sharp教授还提出,除了针对公共⼟地进⾏相应改造外,规划设计师应更好地与居民进行合作,要求公众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改造,通过一系列的参与式行动,共同进行雨水管理、减少自然和洪涝灾害,共建海绵城市。


范凌云:江村剪影  水网地区跨域连片乡村规划研究与实践

苏州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处 处长,教授


范凌云教授以“江村”片区为研究对象,分享了水网地区跨域连片乡村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她提出了在连片乡村规划中运用协同发展理念,跨域统筹资源,以解决原有单点式乡村建设发展“同质竞争”的弊端,加强乡村区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提升区域整体能级,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其次,范教授将协同发展理念融入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统筹规划,以打造“中国·江村”品牌为目标定位,提出“整合资源、跨域联动”的总体战略,并从产业、空间、设施、生态、文化五个层面提出协同规划策略。最后,范教授提出要注重对“区域面上”“村庄点上”的建设统筹,通过构建“多级联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规划师下乡服务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多主体合作、“省-市-镇-村”多层级协同,提供“党建”+“乡建”的全程陪伴式服务,并分享了“江村”片区4镇9村乡村规划的系列规划策略与实施成效。


今天上午,两个平行论坛和两场青年论坛同时展开,16位国内知名学者、业界专家进行了平行论坛分享,22位青年学者进行了青年论坛交流。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每两年一次。旨在为国内外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的同行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阶段性关键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讨论交流,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水网地区城乡转型发展,在全国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也为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的社区数据平台模式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世界城市日 | 2022世界城市日重回起源地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平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规划探索——以无锡惠山区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